科技

跟70後懷舊產物收藏家去鴨寮街買二手相機 推薦深水埗小店 解構稀有音樂播放器藏品

科技

跟70後懷舊產物收藏家去鴨寮街買二手相機 推薦深水埗小店 解構稀有音樂播放器藏品

菲林相機、黑膠唱片機、Cassette機、CD機……現在的年青新一代未必認識,之不過這些懷舊產物是很多70、80、90後的美好回憶,你有沒有擁有過? 收藏了逾千部相機、音樂播放器的70後懷舊產物收藏家Mr. Cat,他的藏品不是到處能夠看到。例如近星期十分火紅的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於戲內出現的卡拉OK亦是Mr. Cat早年特別從日本買回來的稀有藏品。 寫相機專欄超過20年,做過雜誌記者、編輯,以及曾經在奧地利一間相機品牌負責相機和鏡頭研發的Mr. Cat,在2019年就加入了一間香港的創意產品公司,除了繼續開發菲林相機之外,還將自己其他一些收藏,像是Cassette機、CD機加入新世代的元素,介紹給年青的新一代。 由Mr. Cat開發的產品更受到潮流板牌Supreme,歐洲、香港、台灣的歌手賞識,展開聯名合作,令這些上世紀的懷舊產物得到更多人認識。Mr. Cat可以說是現在傳承上世紀懷舊產品的幕後重要推手。今集〈Pro.File〉就與大家一起看看這些懷舊產物究竟有甚麼魅力,以及跟隨Mr. Cat行逛鴨寮街看二手相機、到訪基隆街入手卡式帶,一起遊走深水埗尋寶。

By 占咪 Jimmy Lui
零售革命:10間Apple實體店設計

科技

零售革命:10間Apple實體店設計

Think Different,這句深入民心的Apple廣告Slogan完全體現於Apple的實體零售店身上。Apple早於2001年在美國維珍尼亞州開設第一間實體零售店,隨後僅於美國擴展,至2003年在日本帶來了首間海外店,至今在短短二十多年間經已於全球擁有超過500間實體店。跟傳統零售店全然不同,Apple零售店完全顛覆了零售世界的運作模式以至設計概念——品牌沒有落力推銷自己的產品,反之讓顧客學懂如何享受生活、了解Apple的技術如何改善人與人的交流、工作及至娛樂方式。這個空間不止於處理產品交易,更能提昇我們的生活品質。 Apple的成功吸引各大小品牌緊隨它的方向,從外到內借鏡仿效。不過,Apple的獨特魅力並不是那麼容易複製得到,品牌一邊廂逐一取得建築專利另一邊廂在設計上不斷演進。我們今番就來嚴選讓看後禁不住要朝聖的10間Apple零售店及一覽香港的Apple零售店,從建築設計美學的角度試著解構品牌在零售業翻起的革命。 Apple零售店的起始:「你必須有勇氣重新開始。」 談各地Apple零售店的建築特色之前,讓我們先作一點資料補充。要知道Apple在擁抱成功前,其實經歷過

By emily
iOS Gaming Apps Recap

iOS Gaming Apps Recap

智能電話的出現無疑促進手機遊戲的發展,更開拓出一個嶄新而龐大的營銷市場可謂商機無限;有如Apple旗下行動應用程式發行平台App Store,單在2019年度的總收入高達一百二十三億美元,而遊戲業務銷售利潤則佔當中近七成即八十五億美元,甚至比起一眾傳統電子遊戲生產商的同期總和收益還高出二十億美元,可見遊戲應用程式對App Store的業績而言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然而App Store打從2008年推出以來,平台曾發行過多不勝數的遊戲應用程式,而且不少名作更是膾炙人口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加上具備不同版本用以支援各種裝置如iPhone、iPad等等,藉此提供玩家更具彈性、更多元化的遊玩體驗。下列三十個為人熟悉的App Store遊戲應用程式,你又曾遊玩過哪幾款? 《Rolando》 (2008) 作為iPhone早期的遊戲應用程式,智力冒險作品《Rolando》早於2008年12月18日推出,由位於倫敦的HandCircus工作室所開發,並採用Box2D遊戲引擎。故事內容圍繞生活於「Rolandoland」、一種呈球狀的小型生物「Rolandos」,玩家需透過傾斜iPhone或iPod

By Tanner
歷史有價:回顧Apple拍賣成交價

科技

歷史有價:回顧Apple拍賣成交價

自1976年創立以來,Apple不斷在科技上尋求突破,改變世界。推出下載各類應用程式的App Store平台、以觸控式螢幕取代實體鍵盤、推出智能語音系統Siri等,品牌在科技世界寫下無數個第一次的創舉。累積的成就,為過去近50年來的經歷賦予意義;今天的成功,為品牌的歷史增添價值。每件出現在品牌時間線上的產物及至標誌著其里程碑的相關物品均有價有市,新型號iPhone的炒賣潛力不用多說,罕有之物更是矜貴無價。就讓我們走一轉拍賣市場,看看Apple在大家心目中究竟值多少。每個成交價數字除了反映出物品本身的價值,背後還包含了時間與創意的醞釀過程,象徵了品牌的傳奇光環。 原掛在美國加州庫比蒂諾Apple總部大樓外的兩個標誌,分別為46×49×1.5英寸及33.5×36×6英寸,較大的標誌由硬身發泡膠製成,較小的則以玻璃纖維為材。前者本懸掛於向東的三號大樓,駕駛者在280號高速公路上向北行駛時可從遠處看到它,後於1997年拆掉送給一位Apple的長期員工。兩個標誌均有磨損的痕跡,顏色有輕微剝落或出現明顯裂紋。 THE LOGO 要知道我們現在看到那咬了一口的蘋果,是品牌的第二代標誌。創立之

By emily
預測新品之Apple專利指南

科技

預測新品之Apple專利指南

Apple每次發佈新品之前,各方單位均會根據品牌已取得的專利去預測。這樣的推測想像實不無道理,皆因Apple每年均會申請大量專利。就談談近年幾個數字讓大家有個基本概念:2019年Apple成功取得2,490項專利,2020年更奪得超過2,790項專利,2021及2023年則成功獲批超過2,500項專利,大概今年埋數之時又會帶來另一個驚人的數字。有Steve Jobs份兒的專利共458項,其中大約3份之1是他離世後取得的,讓美國專利及商標局於Steve Jobs離世一個月後為他舉行紀念展覽。不少專利成為了品牌技術、設計及至建築上的獨有特色,可是當中也有不少成功取得的專利並未曾獲得採用。我們就來回顧一下Apple部份取得的專利,看看品牌如何改變過去及未來。 將時間點推回至1983年,Steve Jobs取得第一項發明專利:Personal Computer。專利文件包括了7幅畫作,展示出設計側面、正面、背面等各種各樣的視角。隨之品牌便為各類研發結果及產品細節申請專利,不少成就了品牌的標誌設計。 桌上電腦 自80年代至今,桌上電腦的模樣不斷轉變,從Apple III到Macintos

By emily
從Apple影響生命 Derek Ngai

從Apple影響生命 Derek Ngai

2021年Apple以逾2.5兆美元再度取下全球最高市值公司的冠軍寶座,而其多年來於科技業界所創下的豐功偉業更是有目共睹可謂眾所周知。儘管如此,Apple的強大之處絕不僅止於技術開發或旗下一眾風靡全球的硬件設備,而是當中的設計理念、營銷策略以至售後服務,每個項目背後均深藏著足以成為研究議題的高深學問,不難理解Apple為何會被坊間形容為有如宗教信仰般的存在,而「信徒」更是遍佈全球的確絕非誇言。然而若論香港的Apple忠實粉絲實情亦為數不少,其中早於2001年創辦Mac機用家組織「大蘋果眾MACitizen (Mac.UserGroup.HK)」的Derek Ngai(魏志豪)則屬其一表表者,不僅對Mac機情有獨鍾,甚至打從中學直至現時,於人生不同階段期間亦曾因Apple而有所啟發,可見其影響的不單是科技業界的走勢,而是用家的生活態度與習性。 成長最佳玩伴・Apple II Derek自小已對電腦產生興趣,直到升上中學時更開始迷上Apple,然而兩者之間的「訂情信物」,則是早於1977年面世、並視為Apple首款取得莫大成功的Apple II。「男孩們年幼時大多喜歡車或是模型,但我

By Tanner
成就傳奇的一眾傳奇-Steve Jobs背後的重要人物

科技

成就傳奇的一眾傳奇-Steve Jobs背後的重要人物

Steve Jobs離開我們轉眼經已十數載。這位被世人冠以「教主」稱號的風雲人物,憑藉「Think different」的理念化解過Apple的業務危機;對設計開發抱持的熱忱與執拗,亦造就了「現實世界扭曲力場」,改變了你我的生活習慣。然而,蘋果教主從來都不是聖人,操控狂的性格、自我中心、猜忌…… 眾人心目中所謂的傳奇人物,一樣需要朋友、家人、同事背後的支持,說穿了,教主也不過是一個人而已。 Apple的第二個「Steve」-Steve Wozniak 提到Apple,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走在最前線的Steve Jobs。但可別忘記,當日為Apple Computer Inc.開發出Apple I以及Apple II的幕後功臣,實際為另一個Steve,即Steve Jobs自高校時結識的好友-Steve Wozniak。 Apple的成就,兩個Steve,從來是缺一不可。 Steve Jobs擅於市場策劃,Steve Wozniak則是技術工程的天才。

By 鬼
Apple的後iPod發展 Apple Music 、AirPod及HomePod的音樂串流時代

科技

Apple的後iPod發展 Apple Music 、AirPod及HomePod的音樂串流時代

iTunes與iPod一直是共生關係,而且比後者還要早出世。這個預載至Mac的免費音樂軟件,源自STEVE JOBS提倡的數碼生活中樞概念(DIGITAL HUB),以個人電腦連接相機、攝錄機、音樂播放器等數碼產品,讓用家一站式傳輸及管理相片、影片、歌曲等資料;同時也可將複雜的功能轉移至電腦,令數碼產品更輕巧易用。最初,STEVE JOBS希望ADOBE開發Macintosh版本的ADOBE PREMIERE,方便用家經FireWire即時將影片傳輸至電腦進行剪接,但對方卻以使用率低為由拒絕,觸發Apple從1999年開始自行開發Final Cut Pro、iMovie、iDVD、iPhoto和GarageBand等創作類軟件。至於在2001年1月發表的iTunes,前身是音樂管理軟件SOUNDJAM,2000年被Apple收購後換上經簡化的操作介面,以及增加CD燒錄功能,更與iPod及Mac電腦組成鐵三角:用家想在iPod聽歌便要先經Mac的iTunes載入歌曲,同時亦可在iTunes更有系統地管理音樂庫。 由iTunes 到Apple Music 為遏止盜版和非法下載問題,同

By Mi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