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凉・茶・今・昔

文化

凉・茶・今・昔

咖啡、花果茶、梳打類、以至各款COCKTAIL,無疑是現今港人於CAFE享用的飲料首選;然而就在大概半個世紀以前,當時凉茶舖還是年輕人平日熱愛的蒲點,人們於店內一邊欣賞電視節目和聽外國流行曲,一邊呷著的卻是傳統的廿四味或五花茶。 假如當時有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凉茶文化又會否比今天的咖啡更受歡迎﹖ 地道港味 CAFE文化 凉茶,是為中國嶺南地區(包括現今香港、廣州和澳門地區)一種由中草藥結合而成的保健飲品,味道大多苦澀中帶甘甜。由於位處亞熱帶,冬暖夏熱又多雨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病菌,再加上地方水土特性及生活風俗文化的配合,因此當地人特別容易熱氣上火,因此民間普遍流行以藥性偏寒涼的中草藥煎成茶來飲用,從而收清熱生津、去濕解毒之效。 源遠流長 開埠初期上環太平山區一帶是華人聚居地,當時英政府禁止華人享用西醫服務,同時間在港華人更抗拒西醫文化,因此便靠飲用凉茶作醫理保健。後來到了1864年國家醫院才准許華人進入,其後東華醫院於1872年正式成立,西醫才逐漸於香港普及。雖然英國政府相繼引入西醫院和西醫系统,但在十九世紀中後葉時期,香港的醫療仍然以中醫為主,而當中收費廉宜的「凉茶」就更是民

By Germo Leung
“YUM CHA"  港人品茗文化源流

文化

“YUM CHA" 港人品茗文化源流

身為香港人,對於「飲茶」,從不陌生。須知道上茶樓飲茶,從來不單純是滿足果腹之欲,不少家庭選擇星期日跟長輩「飲早茶」,一盡孝道之餘,對於忙不開交的港人而言,一盅兩件的時光更是難得共聚天倫的QUALITY TIME;另一方面,香港人素來亦喜歡以「得閒飲茶」為說話打圓場 (撇除箇中另有回絕之意),「飲啖茶、食個飽」,一路以來就是有著一種CHILLOUT、凡事都可以在茶樓細斟慢酌的意味。 儘管時代轉變,茶樓行業日漸式微,不過「飲茶」兩個字,對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們,仍然是別具意義。 苦力、讀書人歇腳之處 香港人口中的茶樓,追本溯源前身實為廣州舊日的茶館以及茶居。茶館、茶居兩者都會提供點心、熱茶,不過就只會做早市及午市。最早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廣州一帶已經流行起一種名為「一厘館」、「二厘館」的茶館小店,設施簡陋,猶如古裝劇中的場景,通常只有木枱、木凳,門前架起一塊寫著「茶話」二字的木招牌,而消費群主要就是從事體力勞動的「

By 鬼
飲茶逸事

文化

飲茶逸事

茶花 香港開埠以來,社會風氣保守,至二十世紀初,大部份人仍然認為婦女不應拋頭露面,更遑論上茶樓飲茶,因此茶樓「企堂」、侍應,都以男性為主。二十年代期間,武葬仙館及嶺南等茶樓破天荒開始聘用女侍應,一度導致業界發起罷工。當時又有茶樓會給茶客送上印有「茶花」肖像的煙盒,女待應變相被外間與「石花」(石塘咀妓女) 以及「油花」(油麻地妓女) 相提並論,帶有貶義、歧視成份。然而,女待應事實上的確為茶樓帶旺生意,加上港府亦帶頭反對取締茶樓女待應,於是在往後的日子,更多茶樓、酒家都陸續聘請女員工,如戰後在灣仔開業的英京大酒家,就曾經標榜四樓的金鑾大禮堂是由酒家的「十大美人」負責招呼茶客。 茶樓×夜總會 早於二十年代,部份茶樓如武葬仙館、得名酒樓等都會在茶樓內設有「娛樂場」,主要是聘請妓女或歌姬等上台獻唱。而日治時代,部份茶樓、酒樓為求生計,唯有轉型成字花場等娛樂場所。後來於五十年代,新開張的大酒家都會附設夜總會,如尖沙咀的美麗華酒店和樂宮樓、旺角的瓊華與花都,

By 鬼